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论坛
  论坛简介
  大会日程
  嘉宾简介
  获奖者简介
  会场指南
  联系我们
 

吴阶平医学奖、医药创新奖获奖者简介

 

王辰

2019年吴阶平医学奖获奖人

王辰简介:

  •         王辰,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主任医师,教授,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王辰院士长期从事肺栓塞与肺动脉高压、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新发呼吸道传染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烟草病学等领域的医教研防工作。主持制订我国首部《肺栓塞诊疗指南》及《肺栓塞影像检查操作规程》、《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建议》等系列技术规范;建立覆盖全国肺栓塞防治协作网,推动成果转化与规范诊治,使肺栓塞诊断例数呈倍增加,住院病死率大幅下降。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慢阻肺机械通气中“肺部感染控制窗”的概念,创立以之为切换点的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疗法;牵头实施了我国慢阻肺患病率流行病学调查,以最为严格的流行病学方法,在全国10个省市开展2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风险因素及肺功能调查,总调查人数超过5万人,明确我国20岁及以上慢阻肺患者总数约1亿,为我国慢阻肺整体防治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数据。主持编写我国第一部由政府发布的烟草危害权威报告《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以坚实的科学证据阐释吸烟对于人类健康的巨大危害,并明确了烟草病学的学科体系,该报告的发布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中国公共卫生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5项研究成果被国际指南采纳,7项被国家指南采用;主持制定国家行业指南、规范、标准14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编国家规划教材和专著10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张亭栋

2019年吴阶平医学奖获奖人

张亭栋简介:

  •         张亭栋,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专家,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黑龙江中医药学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
            1973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亭栋等发表了第一篇应用亚砷酸为主要成分的“癌灵注射液”治疗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观察研究,是最早应用亚砷酸治疗白血病的文章。此后张亭栋教授团队将研究重点倾向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1973年至1974年以该方法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23例,1975年至1978年采用“癌灵一号注射液”与辨证论治加用小量化疗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32例。1979年张亭栋等再次发表文章,总结了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55例的效果,患者骨髓像、外周血像、临床表现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总缓解率为70%,其中有12例达到完全缓解。1984年张亭栋教授总结了经“癌灵一号”治疗的81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完全缓解率为27.2%。达到完全缓解的22例,自此,张亭栋教授团队研究确定了亚砷酸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特效药。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巨大成功,使其推广到多种白血病和实体瘤的研究成为必然趋势。张亭栋教授同时获得其它实体瘤治疗应用专利,这些研究和专利成果为后来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亚砷酸在治疗白血病和实体瘤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1996年世界著名科学(Science)期刊《以古老的中医学又放出新的光彩》为题报道了25年前中国东北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张亭栋教授等一组医生应用亚砷酸的事迹,并赞扬了其治疗白血病取得的巨大成功。国家发明专利“抗白血病、肝癌、淋巴瘤注射液”获得200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优秀奖”。

王升启

2019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人

王升启简介:

  •         王升启,58岁,军事预防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专家、研究员,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王升启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军事医学研究,是我国传染病分子诊断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实时荧光PCR是病原体实验室确证的最主要手段,其技术核心是探针结构。针对国际上单链探针荧光能量传递(FRET)效率低、本底高的缺陷,发明一项双链基因探针实时荧光PCR技术。该技术采用创新结构设计和反应原理,可显著提高FRET效率、降低本底、提高灵敏度。研制的5种生物芯片产品在国际上率先获批注册证书。2002年,研制的丙型肝炎诊断蛋白芯片获国际首个硅基生物芯片新药证书。2001年以来,研制出炭疽杆菌、鼠疫杆菌及埃博拉病毒等系列生物战剂核酸检测试剂,实现对联合国《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核查清单中病原体的全覆盖,获军队特需药品注册证书37项,其中27项为国际首创。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军队科学进步一等奖4项。

王伟

2019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人

王伟简介:

  •         王伟,55岁,中西医结合临床与药理学专家、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王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治疗心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中医证候与脏象研究。首创三维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备与证候属性判定方法、证候数据的分析方法以及自主建立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已被多家科研院所应用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制、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中药药理药效学评价等领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提升了中医中药的研究水平。对“肝主疏泄”的理论源流与现代科学内涵的研究,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循证医学的方法等对肝主疏泄和中医证候进行的系统研究,对于揭示证候和肝主疏泄的科学内涵、提高临床辨证水平、探索中医理论基础研究方法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为临床对肝失疏泄相关疾病的中医精准诊疗、对现代心理应激相关疾病的治疗提出新的理论指导。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发表相关论文390篇,其中SCI 收录全文79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令狐恩强

2019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人

令狐恩强简介:

  •         令狐恩强,56岁,消化病学及消化内镜学专家、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令狐恩强教授定名并完善了消化内镜隧道技术理论,打破了传统内科和外科的界限;提出了消化道肿瘤诊治的新模式;简化了胰腺囊性肿瘤诊治流程。2009年提出并定名 “消化内镜隧道技术”,方便、快捷、安全地替代了部分外科手术。率先开展“经隧道黏膜剥离术”;在国际上率先提出DETT术中固有肌层破损度和黏膜损伤度分级,用于对DETT术中固有肌层和黏膜病变治疗风险的评估,整个研究从术前、术中、术后全方位规范了消化内镜隧道技术的操作流程。2012年出版以自己原研技术为主的世界首部隧道技术专著《消化内镜隧道技术治疗学》。2016年率先完成的“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腺囊性肿瘤聚桂醇消融治疗的前瞻性研究”获得美国消化病学会唯一国际奖;2018年率先完成的“超声内镜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聚桂醇消融治疗胰腺囊性肿瘤的研究”获得美国消化病学会主席团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张卫东

2019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人

张卫东简介:

  •         张卫东,53岁,天然药物化学专家、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药学院副校长。
            张卫东教授主要从事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天然产物的化学生物学以及创新药物研究。在此领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推动了中药科学内涵的发展和创新药物的研发。成功研制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慢性心衰的中药一类新药“黄芪甲苷”和新药审评办法批准的第一个治疗骨质疏松的中药新药“仙黄颗粒”等,这些品种均已成功转让企业,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7.5亿元,提高了我国自主创新药物的水平。针对“麝香保心丸”的二次开发研究,提升了其科学内涵,使该品种已成为上海市销售额最大的中药品种。将系统生物学方法应用于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构建了现代中药复方研究体系,创建了若干中药方剂研究新技术,为中药方剂现代研究和二次开发提供了示范。在各种国际杂志发表SCI论文480多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陈翔

2019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

陈翔简介:

  •         陈翔,49岁,皮肤病与性病学专家、教授,中南大学副校长。
            陈翔教授一直开展围绕以黑素瘤为主的皮肤肿瘤的基础研究,历经近20年持续攻关,揭示了CD147、CDK2等关键分子在黑素瘤缺氧、能量代谢、增殖凋亡以及侵袭转移等发病机制多环节中的重要作用,并构建了肿瘤相关蛋白质相互作用网,证实了CD147等分子为黑素瘤治疗的极具潜力的靶分子,并针对关键靶分子筛选了相关抑制剂,尤其目前已筛选出拮抗CD147的小分子化合物CX1,CX2,并进行了临床前研究,显示出治疗黑素瘤的良好效果。相关研究已申请专利保护,这为皮肤肿瘤的靶向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银屑病与荨麻疹遗传药理学研究,首次证实细胞生长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药物体内转运的基因、免疫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与阿维A治疗银屑病的药物疗效密切相关,为实现银屑病的精准医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发表SCI论文110余篇;申报专利11项,已获授权4项,获软件著作权13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董晨

2019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奖

董晨简介:

  •         董晨,52岁,免疫学专家、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2019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长
            董晨教授长期运用小鼠遗传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和基因组学等方法研究T细胞功能调控, 有系统的创造性的杰出贡献,为自身免疫疾病和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重要思路。尤其是现在已发现的四大类辅助性T细胞, 董晨的研究直接帮助确定了其中两类, 已被写入经典教科书,为人类攻克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必要的科学基础。2009年获美国免疫学家协会BD Bioscience Investigator奖,为首次获得该协会主要奖项的中国学者。2019年获得国际细胞因子与干扰素协会BioLegend- William E. Paul奖, 为首次获得该协会重大奖项的中国科学家。2005年独立同时发现免疫系统存在新的T细胞,即Th17。董晨发现表达IL-17的T细胞的产生不通过Th1或者Th2,因此是一个独立的分化通路,并且这些细胞促进炎症反应,在自身免疫疾病有着重要意义。发表论文240篇,其中有10篇发表于Nature和Science,38篇发表于Immunity、Nature Immunology/Medicine等顶级专业子刊。